PROFESSIONAL RESEARCH
专业研究
专业研究法律法规
浅析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在村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结合全国乡村振兴先行试点发展经验,乡村振兴,规划先行,通过规划确定村域发展的目标和思路尤为重要。而产业振兴乃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三产融合已是产业振兴的必然途径。由于村域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不同,发展思路也不尽相同。中国超九成国土面积为农村,目前大多村规划多热衷于依靠农旅融合寻求发展之路,结合前期村庄发展规律和多地村规划成功实践经验的整理,本文将简要剖析农旅融合在村规划中的发展模式及其适用类型。

关键词:农旅融合;村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从十九大报告到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三产融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全国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依据每类村庄自身条件及发展需要,在“多规合一”村规划编制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和围绕农业打造美丽富饶的村庄,成为村规划中产业规划的重要一环。大多数村农业仍是主要产业基础,这就要求对产业发展深入研判,挖掘村域产业资源,最大可能利用自身以及周边条件,寻求产业振兴。本文针对一些第二产业发展条件匮乏的地区,选取几个经典案例,对一、三结合农旅融合——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共同发展的新模式进行探讨。

农旅融合是把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的农村空间和农业景观等,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体验、消费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自然资源为拓展,延伸发展农业观光、农作体验、亲子休闲、餐饮住宿、健康养生等旅游项目。同时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观光旅游等。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人口回流,最重要的是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传统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风情型、科技示范型。

一、传统观光型

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打造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以家庭为接待单位,以农业生产过程为中心,能进行摘果、摘菜、采茶、赏花等体验活动。另外,游客能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制作出来的食物也能够带走,较大程度的增加了游客的体验乐趣。因为处于城市近郊区,出行时间在2小时以内,所以多为一日游。

一般适用对象:在农业种植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附近的村庄。

规划要点:充分利用已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要做好规划,防止产品简单重复,春夏秋冬四季全覆盖,结合农田景观打造;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位;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服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可做项目:农家饭、采摘园、研学旅游、亲子旅游、田园观光旅游等。

案例:大连市金州石河镇东沟村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村内有近240米长的樱桃温室,每年从四月份起,就可以品尝到个儿大味美的各种反季大樱桃,所以规划时就将其变成采摘园,不仅体验到亲自采摘和品尝的乐趣,同时可以将采摘后的带走。村里还有随处可见的山野菜,村民们用自家饲养的猪、鸡、鸭、兔等农产品,还有自制豆腐、粮食蔬菜混合着山野菜做出美味的农家饭,成为了农家乐的主体部分。目前,东沟村共有家庭式生态旅游饭店、旅馆30多家,年接待游客10000多人次。东沟村的“五坊”是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建筑,里面油坊、酒坊、粉坊、水坊、豆腐坊可以参观体验或购买,满族文化厅可以进行参观,满族文化商品购物长廊领略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魅力,还可以品尝购买新出的产品和购买各种旅游纪念品。

图片 1.png    图片 2.png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二、休闲度假型

主要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等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近距离的体验绿色生态;同时不同的农业资源,还可以进行垂钓、餐饮、住宿、登山、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活动。这些体验和活动会带来一种身心放松的感受,去除城市和生活所施加的压力。因为是休闲度假,所以距离城市的路程和停留时间的长短可依据假期长短来决定。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只需要依附村域本有的资源进行发展。

一般适用对象:主要针对自然条件良好的、有地方特色的、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势显著的村庄。

规划要点:在规划时一定要保护好村域本有的资源不被进行加工,展现最原生态的景象。同时要在周边设置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娱乐设施,让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到大自然鬼斧神凿的美景,也可以体会到乐趣。该类型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相对较大,规划还应解决好用地平衡、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等问题。村庄发展资金量大,应结合资金来源分析、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适合开展项目:家庭旅游、自驾游、休闲度假旅游、康养旅游、农家乐、民宿等。

案例:成都市江桥村位于小鱼洞镇东南部,有彭白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全村幅员辽阔,现有耕地500亩,林地700亩,荒山、河滩3300亩。村内主要以细叶乌头雷竹种植,冷水鱼养殖、餐饮作为主要产业。灾后重建的“江桥人家”按照“1+13”的模式修建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公厕。因经常有人开车到河边玩耍,所以规划时建设了鱼凫湿地公园、鱼乐江桥,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长1200米、宽6米的环形生态绿廊正在建设,像一条绿带串连起湿地公园内所有小景点。这条全国最长的绿廊实现了景村一体,农旅共兴。依托“江桥人家”小区建“民宿江桥”,同时还增建北边凤凰山上的山地户外运动“猎奇江桥”项目。这些项目结合着冷水鱼餐饮长廊、万亩竹海打造以餐饮、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江桥村启动游客接待中心、江桥人家民宿、儿童科技乐园、山地户外猎奇等项目建设,在传统农业中引入互动参与、亲子体验、生态观光、山地运动等元素,加快一三互动,农旅融合,最终实现共创共享。  

图片 3.png

图片 4.png   图片 5_2.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民俗风情型

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独特的民俗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突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乡土建筑、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活动,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这个类型也可以运用在少数民族村庄,利用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促进乡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发展。

一般适用对象:在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等特色人文资源的村庄。

规划要点:要切实挖掘文化及其他资源、升品位和旅游吸引力;引导当地农民利用风情参与旅游接待活动、发展农特产加工、拓展农业产业链;要结合民族文化、地区特色改善当地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民俗风情文化,让游客既能品味不同地域的食物美味,又能汲取到不同文化的滋养之乐。

适合开展项目:特色风情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

案例:源于三国时曹操屯田、饲养战马和生产军需品的重要基地的养马村位于洛阳市宜阳县莲庄镇政府东1公里处,因三国时期曹魏养马的典故,规划时深挖并整理相关资料,发展养马文化,以豫西民居建筑风格为引领,突出农耕田园文化,打造豫西民居农耕田园文化旅游村;养马村充分利用山区坡地和荒地种植花椒、大樱桃、软籽石榴、酥梨发展林果采摘园;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建设跑马场、人工湖、网红桥、游乐场、民宿等旅游配套项目,打造春赏花、秋采摘,四季休闲娱乐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养马村现在已经是宜阳县4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定位农耕文化田园村居风格,以穿针引线的四项“绣花”真功全方位实施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花大气力改善脏乱差,下真功夫纠正慵懒散,着力打造“留得住乡风乡貌,唤得回乡愁乡情”的魅力村。

图片 6_2.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科技示范型

主要是依托农业科技,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给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活动。游客在了解有关农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所学进行小范围的实践活动。感受科技的魅力与发达,也体验到农耕的乐趣。

一般适用对象:适合分布在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业主产区的村庄。

规划要点:将科技与农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更多的产品,打造零废弃”型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提高农业规模化运营程度,增加土地产出率。农业、旅游业和科技完美结合创出独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游。

适合开展项目:研学旅游、亲子旅游、休闲度假游等。

案例:石家庄正定县塔元庄村,紧邻市区,坐落在滹沱河北岸,是个名声远播的魅力村庄。塔元庄农业生态园位于石家庄市北五公里正定县西2公里,距正定县火车站约2.5公里现在已发展成为集自然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塔元庄农业生态园划分为无土栽培种植示范区、名优花卉种植示范区、农产品展销区、休闲餐饮娱乐区、共五个区域、形成了百菜园、奇瓜园、空中菜园、空中飞车、亲子体验、戏水摸鱼、等观光景点。园内共种植了上百种名优花卉,几十种热带植物,形成了南花北开、南树北栽的特殊风情。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无土栽培、立体种植和千余种多肉植物等都是园内美丽的景观。塔元庄农业生态园主要功能体现在市场供应、示范推广旅游观光和素质教育。园中的各种农业物产不仅是旅游观光结成部分,而且也是为市场供应的绿色食品,游客在观光时、完全可以享受到观、玩、吃、购、娱一条龙的服务。

图片 5.png   图片 6.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充分挖掘、利用好村庄本底资源,了解村域周边优势资源,是村规划中产业规划的基本,只有对村域现有基础资源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研判村域产业发展方向。同时,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模式,也对村域产业发展影响较大,要充分考虑村域本底条件,不只着眼于当前,更要让村域发展变得可持续。结合实际、考虑现状,选择最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好优势条件,搞好农旅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结语: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规划,首先要思考的是怎样用好文化、生态资源做好产业规划,以此促进村域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与生态振兴,再以经济发展留住人才实现人才振兴,并充分考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组织振兴。而产业规划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充分合理的运用已有资源,根据资源合理确定村庄发展方向、模式及目标,不仅是促进农旅融合甚至是一、二、三产业联动,促进村域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合理增加村产业的业态。在传统农业中引入更多的第三产业元素,加快一三产业的互动,农旅融合,最终实现共创共享和乡村振兴。


国家建设部一级房地产评估机构 资产(含证券期货)评估机构

全国范围执业土地估价机构   全国A级资信土地估价机构

土地规划甲级资质工程咨询机构 土地登记代理机构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新闻路59号深茂商业中心16楼

电话:0755-83736996

邮箱:guocesz@guocedc.com

网址:http://www.guocedc.com


国策公众号

国策估价在线

Copyright 2022 © 深圳市国策房地产土地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040144号